【藝療筆記】 書法家爺爺的藝術輔療課程
雖說在帶領藝術課程時,比較常見的是缺乏創作經驗、甚至有藝術創傷的長輩,但高教育程度,或本身就是藝術家的人也大有人在,而要處理的議題是完全不同面向了。
爺爺擅長國畫、書法,會書寫各種字體,還出過書,年輕時可以說是才華洋溢。但受到疾病影響,手功能大不如前,光寫名字就會一直顫抖,更別說寫書法了,口語表達也有些模糊,都要仔細聆聽才能聽懂爺爺的話。
幾次課程下來,看到爺爺在團體當中還是非常的投入,暗自對於爺爺的執著努力非常佩服。
今日的主題剛好是萬能之手,討論每個人雙手最擅長做的事情是什麼,並用黏土創作自己最擅長的工具,爺爺便請照服員幫他回房間拿東西下來,竟然是一本厚厚的爺爺的著作!我一邊翻著一邊讚嘆,真的太厲害了!爺爺一邊開心的介紹自己的書,並得意的說自己什麼字體都會寫!
接著,我邀請爺爺把用黏土把以前工作的傢伙做出來,果不其然爺爺用橘色黏土做出了四支筆,代表爺爺的多才多藝,但過程中發現到爺爺有些失落,也感慨自己已經不會寫書法了⋯
短短的幾次課程也許幫助不大,但我也一直回想團體中發生的事情,怎麼樣可以做得更好?協助高功能甚至是藝術家的藝術治療不是簡單的事,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已經無法再勝任了,這種挫折有多大?從失落、面對、並接受自己的變化,甚至要讓個案畫圖,會不會造成二次傷害呢?
如何重新擁抱藝術、恢復自信,都是需要花費時間一次次的累積、堆疊,邀請爺爺題字是一種團體技巧「賦能」,希望讓爺爺知道自己還是有能力的,希望能帶給爺爺小小的勇氣跟信心,讓爺爺能夠繼續創作,找回藝術的樂趣及初衷,這就夠了!
不同的專業出發點不一樣,但都是善意的也是互補的,職能治療師試著從環境或利用輔具去改善個案的功能,但是當個案的病程跟預後有極限時,藝術治療可以試著從處理失落的角度出發,幫助個案用新的態度面對自己,面對藝術,重新找回勝任感,這樣聽起來,藝術治療與職能治療的哲學似乎也更接近了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