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19的文章

【藝療筆記】藝術一定要療癒嗎?

圖片
# 週末工作心得文 【藝術一定要療癒嗎?】 我每週固定一天會到康復之家服務,之前也帶過幾輪藝術團體,但已經很久沒帶了,今天剛好園藝老師請假,臨時請我代班,手上沒有材料只有一些影印紙跟蠟筆,想說沒關係反正輕鬆點也好,就直接上了。 一開始先跟成員閒聊,問問大家平常都畫些什麼? 成員輪番回答「花!愛心!房子!動物!」 接著我問「可以畫其他的東西嗎?」 有一位成員說「不可以。」 我很好奇「為什麼不可以?」 成員說「要畫開心的東西。」 我更好奇了! 我就說「你們覺得藝術一定很紓壓嗎?」 成員說「對。」 我就說「那可以畫一些負面的情緒嗎?」 成員說「不可以。」 這回答太令我驚訝了⋯彷彿是個乖寶寶的標準答案,這時候,我才知道藝術療癒一不小心可能也會成為另一種框架。 其實,慢性病友們已經很習慣參加各種藝術活動了,除了我以外,也會有其他老師來服務,主題很多元,常常創作很多「藝術靜心」、「紓壓」、「禪繞畫」之類,但我沒想到會讓成員有這麼刻板的印象,決定來小小挑戰他們,腦袋漸漸浮現出主題⋯ 我請大家想像一下最近比較困擾自己的情緒,分享一輪後,繼續問 「如果我心情很不好,還要畫愛心、畫花,你們畫的出來嗎?」 另一位成員說了 「不行!我今天午餐被OOO吃了,我很生氣!」 又有人跟著說「昨天那個OOO一直干擾我做事情,多管閒事!」 我說「那我們可以把生氣畫出來嗎?」 成員有點疑惑, 支支吾吾不太確定答案, 我換個方式說「我們生氣的時候,可以打人、罵人嗎?」 這問題很簡單,大家馬上異口同聲說「不行!」 「生氣是很正常的情緒,大家都會生氣,有人干擾我,有人偷吃我東西,我也沒辦法勉強自己不要生氣,在現實生活,我們不能打人罵人,但是我們可以畫畫,藝術除了療癒、紓壓以外,也可以幫助我們表達情緒。」 大家還是聽不懂,我繼續說, 「我今天很生氣我想這樣....可以嗎?」一邊說一邊大力的敲、丟、塗抹, 「我今天很緊張我想這樣....可以嗎?」開始在紙張上面瘋狂的亂點。 「大家試試看,如果很害怕會怎樣畫畫呢?」有人開始試著用顫抖的筆觸畫畫。 「如果我很難過呢?」有人開始輕輕畫,有人重複畫圓圈。 大家好像聽懂我的意思了! 「好,現在大家想想看最近讓你困擾的負面情緒,什麼事情很不爽,什麼事情很緊張,什麼事情很擔心,想畫什麼都是允許的,盡情的畫出來吧!」 畫完以後,我請大家簡單分享,

【藝療筆記】藝術治療是什麼?What is Art therapy?

圖片
【藝療小學堂 #1】 ❓藝術治療是心理治療嗎? ❓和諧粉彩、紓壓著色畫是藝術治療嗎? ❓藝術治療有什麼效果呢? 🔍「藝術治療是心理治療嗎?」         藝術治療師與心理諮商是不同的專業,但藝術治療的養成需要接受心理相關課程,也需要有藝術創作的基本知識,是一種結合創造性藝術表達和心理治療的助人專業。         藝術治療特別之處就是透過「藝術創作」與個案工作,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環境,與個案建立良好的治療關係,挑選適當的藝術媒材,從事創造性藝術表達。 🔍「和諧粉彩、舒壓著色畫算是藝術治療嗎?」         其實重點不是媒材本身,而是背後的使用者是誰,藝術治療師會按照個案的需求挑選不同的媒介,像是黏土、水彩、粉彩、手工藝等等包羅完象,背後有治療師的理論背景跟思考脈絡,藝術治療是一門專業,現今也發展出很多不同的治療取向喔!         藝術治療通常是歷程性的,也許半年甚至超過一年,透過這個歷程逐漸反映與統整個人的內在狀態。個案在過程中的覺察和作品直接的回饋以及藝術的美感經驗,具有發展、預防、診斷、治療的功能。 🔍「藝術治療可以有什麼效果?」         其實不一定每個人都適合做藝術治療,口語心理諮商也是一種方式,但是當個案不適合口語諮商時(例如:選擇性緘默症、失語症、自閉症、急性創傷期等等)藝術治療就可以提供另一種溝通的橋樑喔!         在治療師的陪伴下進行藝術創作,幫助個案達到自我探索、調和情緒、改善社會功能、行為和問題解決的能力,亦可促進自我轉變與成長、人格統整及潛能發展。 (參自 台灣藝術治療學會 網站)

【藝療筆記】長照機構與存在藝術治療

圖片
明天要提計畫了好緊張😱, 其實當初考研究所的時候,我就確定了研究的方向。 跟大家分享我的研究主題,就是「存在藝術治療針對長照機構的介入」。 因為我過去常常與機構爺奶工作,發現到 爺奶 們的存在議題像是海平面下的暗礁, 到處浮現 卻充滿著危險,就連 工作人員也 不敢碰觸 。 像是對機構沒有歸屬感的奶奶,總是想要回家 ; 努力復健卻多次中風的爺爺,對人生充滿絕望; 配偶過世被子女隱瞞,知道真相時受到心理衝擊的奶奶; 晚年被子女遺棄, 脾氣不好像是刺蝟一般的爺爺等等。 以上我的所見所聞,發現到長輩的心理議題幾乎都與 「存在」 有關。 大家應該有點問號 存在?? 是什麼?? 要了解存在,就必須從存在心理學開始說起了,存在心理學起源於存在主義哲學,像是強調人與世界的組成、活著的價值、以及人普世的痛苦掙扎等等... 探討這些議題不會是太舒服的經驗,存在主義是去中心的,認為人除了自己賦予的意義以外,其實並沒有特別的意義,就僅僅是存在於這個世界而已。因此,人若找不到存在的意義,便容易失去存在感。 也讓「存在的意義」這個問題糾纏著我們。 有人說存在是痛苦的哲學,「存在的焦慮」是人的重要課題,存在心理學的張力就在於經驗到這些無可避免的痛苦時,才能夠體驗到存在帶來的希望。存在心理學也強調人必須對自己負責,透過責任、行動、意志來找尋自己的存在價值。 老師,我還是有聽沒有懂啊!! 沒關係,想想看 是否有以下經驗, (1)平常不覺得自由有什麼了不起,但是當兵時是否曾在半夜裡懷疑人生? (示意圖) (2)平常總是說自己不怕孤單,但卻在失戀時懷疑自己的價值? (示意圖) (3)平常好像很豁達,卻在生了場重病之後,開始思考活著的意義? (示意圖) 存在心理學家Yalom曾說過: 「一旦當事人承認對於促成自己生命的困境,也會知道只有自己有力量改變這個情境。」 存在心理學就是這樣的概念。 簡單來說, 「當我們面對這些痛苦的時候,才會意識到存在是什麼。」 這樣 有比較了解嗎? 以下簡單解釋幾個重要名詞 「忽略存有」、「注意存有」、「邊界處境」、「終極關懷」 (1)忽略存有 首先,「忽略存有」與「注意存有」是哲學家海德格(Heidegger)提出的兩種存在模式。 一般人大多處於忽略存

【藝療筆記】讀懂長輩冰山底下的話語,成為溫暖的工作者

圖片
嗨,鋁罐老師又來分享了, 論文生不出來, 趁心很累的空檔打打文章當放鬆, 今天想要討論一個主題「冰山理論」, 大家有看過冰山嗎? 沒看過沒關係我有附圖(貼心) (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iki/File:Iceberg.jpg) 佛洛依德(Freud)的冰山理論 冰山理論是心理治療很常提到的一個理論模型,最早由佛洛依德(Freud)提出,冰山上面代表的是我們的意識(conscious),而冰山底下則是我們的前意識(preconscious)跟潛意識(unconscious)。 比如說我們平常會察覺的想法,都是意識層面,是比較自我的,而海平面附近是前意識,像是一個守護海底的守門員,佛洛依德說,當我們不小心說錯話(失言)時,就是一種守門員失守的表現,其實代表著我們潛意識的想法。 薩提爾(Satir) 的 冰山理論 而我今天要講的另一個冰山理論是由美國著名的家族心理治療師Satir提出,廣泛應用在家族治療的 溝通模式 ,Satir認為最理想的溝通模式是「一致型」,就是內在想法跟外在表現接近,是真誠一致的,但其實這很困難,所以依據每個人的溝通模式不同,又區分成 「打岔型」轉移話題、逃避情境 「指責型」責怪、憤怒、為自己辯護 「討好型」順從、自責、讓步、委屈 「超理智型」理性分析、事不關己 我們在從事助人工作時,也經常會應用到這些理論去思考。最主要是我們平常在觀看冰山時,只能觀察到 海平面以上, 像是一個人的外在行為、表現等等。然而,底下卻還有著非常多的訊息是隱藏在 海面下的 、是 難以發現 的,像是感受、觀點、期待、渴望等等。 例如: 爺奶們看到平常的鋁罐老師,只是冰山上面,例如覺得我是親切、努力的年輕人,而這些真的能代表我嗎?其實冰山底下的部分我是不會表現出來的,也許我其實很厭世、早上才跟家人吵架,或者強顏歡笑.... 等等。 (示意圖) 兩位大師的冰山理論有些類似的地方,都是可以參考的。不過,今天重點不是介紹冰山理論的細節,而是冰山理論要怎麼去應用在跟長輩溝通上。 在機構、社區工作時,其實常常會看到爺奶亂發脾氣,或者耍任性,也會有憂鬱的情況、甚至精神症狀出現。當然某部分是受到認知退化或失智症的影響,有時候工作人員會戲稱這些爺奶是 老小孩👦 ,實際上

【藝療筆記】兒童工作,偏鄉親子藝術陪伴活動

圖片
# 鋁罐趴趴造 # 鋁罐活動分享 分享一下昨天的偏鄉親子藝術活動 主題:春天的意象 📖 讀繪本 📖 讀「春天真的來了」,引導孩子進入情境 ⚡️ 學魔法 ⚡️ 想像遊戲,邀請小朋友一起學習春天的魔法 💨 口吹畫 💨 春天的風呼呼呼~使用魔法棒(吸管)吹顏料 👣 壓壓畫 👣 春天的腳步咚咚咚~用海綿壓出春天的花朵 💦 吹泡泡 💦 魔法顏料泡泡~吹出春天的畫面 最後大家一起合作做出春天的花園 還有紀念品蝴蝶 🦋 鑰匙圈創作 希望大家玩得開心 ❤️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 因為是講座形式 報名人數跟年齡層都不固定 必須在足夠彈性跟考慮孩子能力下去設計活動 (昨天現場有小班也有小學中年級的孩子) 因此在目標設定上是以藝術治療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「美感經驗」為主 引領下用藝術製造出一個過度空間,讓孩子們在裡面中盡情的玩耍。 從動作、感覺的層級一路玩到感知、情感層級,接著再把畫面透過視覺盡收眼底,藝術治療到底學了什麼呢?其實整個歷程就是一種學習。 # 相信歷程 # 美感經驗 # 表達性連續治療系統 感謝 台灣行動兒童療育協會

【長照筆記】爺奶咖啡店

#鋁罐認真文 以職能治療的角度來看,當我們邁入老年期會發生什麼事? 從生產者的角色變成受照顧者、工作角色被人替代、過時的知識、不再被需要、喪失生產力、與社會切割、低自我價值感等等,不只是生理或心理層面,都會感到被剝奪,職能角色受到限制。 那該怎麼找回職能角色呢?一個方式是重新建立連結,這也是為什麼鼓勵退休銀髮族擔任志工,還有長照機構舉辦很多活動的原因。前陣子聽到一些人說老人就是唱歌跳舞就好了,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,尤其出自於有權力的人口中更是可怕。 產業治療最主要的目的不在於產值,而是過程的經驗及成功的回饋,找回勝任感。 (白話一點:原來我可以做得到) 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 令人值得開心的是,除了日照中心以外,連住宿型的養護機構也可以融合產業治療的元素。鋁罐老師服務的一間養護型機構就是如此,多虧用心的機構主任及團隊,讓我們腦筋也活了起來,跟長輩們一起努力的過程很棒! https://youtu.be/aROm0e1F34g

【藝療筆記】雜誌拼貼

圖片
#鋁罐藝療筆記 雜誌拼貼是藝術治療很常用的一種媒介,臨床 也有一種評估方式叫做MPC(magazine photo collage)利用拼貼做一些投射性評估。 雜誌拼貼的優點: 💡方便取得 💡變化性高 💡有圖片、文字 💡每個選擇都包含著隱喻跟象徵 💡自由排列組合 我相信只要帶領者精心設計的帶領下,雜誌可以探索的空間包羅萬象。另外也可以避免一些個案「不會畫圖」的藝術創傷喔! 小提醒 ❗️雜誌種類儘量多元(例:商業、親子、八卦,不要只用costco DM⋯) ❗️也可用不需剪紙的方式,事先剪好各種圖片裝盒 對了,硬要說缺點的話⋯ 就是鋁罐老師每次出團都要提一大袋雜誌⋯手快斷掉啦😱😱 # 鋁罐劃重點    以下整理 自此網站   Cool Art Therapy Intervention #10: Magazine Photo Collage 雜誌拼貼大家都蠻好奇的, 因此來導讀一位美國藝術治療師的文章, 我覺得他的內容都蠻實用的,給大家參考! 因為是英文,所以我就幫忙翻譯+劃重點XD 🌈 重點整理 🌈 拼貼的特性: 📌 起源於20世紀早期藝術家(拼貼藝術、立體主義) 📌 將不同圖像組成與其原始意義完全不同的作品。 📌 從分裂到整合的過程 📌 千變萬化不限於雜誌,也可用書籍、照片、廣告紙 📌 可以自行排列、修改、合成、刪減,直到正確為止 📌 特別適合於對筆、水彩、黏土有挫折的人 📌 避免”畫不像”的痛苦 📌 避免看起來像10歲小孩的作品而讓個案擔心或尷尬 (類似鋁罐老師提到避免創傷、不容易失敗的媒材概念) 拼貼的運用: 📌 常用於投射性介入(例:用圖像說一個故事) 📌 技巧性的增加個案與治療師的對話 📌 特別的體驗(新鮮感、覺得酷) 拼貼的變化應用: 📌 聚焦特定主題 (例:選出引起注意的圖、理想的生活是什麼樣子?) 📌 數位藝術治療(Digital Art Therapy) 利用網路包羅萬象的圖庫結合繪圖軟體「剪下、複製、貼上」的特性創作。

【藝療筆記】自閉症兒童藝術治療

#鋁罐藝療筆記 👶今天是世界自閉症關懷日,剛好想分享昨天的個案小故事👶 昨天,個案(ASD)的家長問我藝術治療的目標是什麼? 其實媽媽很用心,也很擔心他的孩子, 但因為我是初次評估其實對孩子還不熟, 稍微思索了下後, 我反過來問:媽媽的期待是什麼呢? 媽媽說:情緒管理、口語表達能力之類的。 我:媽媽有做過其他治療嗎? 媽媽:語言治療、職能治療 我:那為什麼媽媽還會想送他來作藝術治療呢? 媽媽:因為小朋友很喜歡畫畫,常常拿著彩色筆就一直畫,給他畫板他可以拿著一直畫畫,但是都不知道在畫什麼。 我:媽媽很用心,有觀察到他喜歡畫畫的優點,但是情緒控制、口語表達這些不只語言治療、職能治療在教、連學校老師也在教,我不希望小朋友藝術治療課程也被框架在太多規範裡,又增加他的挫折感。我想我會試著讓他透過另一種方式去表達情緒、或利用藝術跟我一起互動。 後來又解釋了一些(省略),不知道媽媽明不明白。 整段課程下來,我發現個案能力比起媽媽訪談講的還要厲害很多,其實沒有「不知道在畫什麼」,他畫了非常多種他喜歡的東西,而且過程不只能夠分享、也能夠合作,只是用的”方式”比較特別罷了。 有些細節因為個案隱私不方便說,但我想統整一下藝術治療針對泛自閉症光譜症候群(ASD)一些很棒的優點,不只透過藝術、心理學,其實從腦神經的觀點也是可以解釋的,自閉症孩童社交能力及語言能力較弱,因此藝術治療能給予的特點: 📌視覺的學習優於聽覺學習 📌圖像學習優於文字學習 📌利用藝術建立與孩童的共同語言 📌減少口語的挫折感 📌藝術是超時空、超現實的,提供了很大的含容空間 📌改善社交技巧及建立自信 📌利用合適的媒材,也能提供新鮮、足夠的感官刺激 「運用藝術治療促進自閉症孩童的想像力和抽象思考,而這正是藝術治療與其他治療法不同且得天獨厚之處 。」(林婉婷,2011) #看見孩子的能 #認同請分享 #LightItUpBlue #WorldAutismAwarenessDay #ASD 引用文章: 林婉婷. (2011). 團體藝術治療與自閉症孩童. 台灣藝術治療學刊, 3(1), 45–59.

【藝療筆記】 藝術創傷是什麼?

圖片
分享一下跟高齡者工作常用到的一個詞彙~ 大家有聽過「藝術創傷」這個詞嗎?         請大家回想一下, 是否 從小到大身邊總是有人畫圖很好看、人人都稱讚呢? (圖片來源:https://pxhere.com/en/photo/1170909) 也是否有人每次畫圖都躲在角落,沒有自信,常常說:「我不會畫畫,不知道要畫什麼。」 ( 圖片來源: https://www.pexels.com/photo/toddler-with-red-adidas-sweat-shirt-783941) 這兩種人在國小階段可能差距不大,挫折感沒那麼深,大家都還很願意練習,也比較沒有包袱。 但到了高齡階段以後,這個差距就很大了,每次在課程前詢問長輩們與藝術的關係,常常會有兩極化的說法,不是一直都有創作習慣或是藝術工作者,要不然就是50年以上沒拿過畫筆的長輩。        當歡樂的暖身活動結束,我從包包拿出圖畫紙、蠟筆、彩色筆時, 就是長輩們焦慮的時刻了 ,有人老神在在、有人 躁動 不安,甚至 直接把 彩色筆拿給旁邊的人請人代勞XD 「我又沒讀過書,不要叫我拿筆啦!」 「不要叫我畫圖,我不會畫!」 這都是帶領高齡藝術活動時常常會聽到的話。           不論是教育程度、個人經驗或 社會環境影響,藝術創傷的陰影經過歲月都還是存在每個人的心中,甚至成為了一種厭惡, 對於許久沒拿過畫筆的長輩而言, 藝術更是有距離感甚至是排斥的。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常常看到很多帶領藝術活動的老師容易忽略這一塊,常常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叫長輩畫圖,這時候會希望大家思考一下,你的活動目標若是要幫助長輩紓壓的,是否反而讓長輩壓力更大呢?你有達到你的目標嗎? 我常常會跟大家提到一個觀念 「藝術治療不等於美術教育。」 「沒有美醜,重點是過程。」 跟高齡工作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 「幫助大家重新跟藝術交朋友。」 大家可以檢視一下自己過去的帶領技巧是否有這些問題唷! ------ ----- ----- ----- ----- - -- 這邊提供幾個避免藝術創傷的小技巧 🎨 ----- ----- ----- ----- ----- --- 補充提問 Q:「假如長輩真的非常排

【藝療筆記】 書法家爺爺的藝術輔療課程

圖片
        雖說在帶領藝術課程時,比較常見的是缺乏創作經驗、甚至有藝術創傷的長輩, 但高教育程度,或本身就是藝術家的人也大有人在,而要處理的議題是完全不同面向了。         爺爺擅長國畫、書法,會書寫各種字體,還出過書,年輕時可以說是才華洋溢 。但受到疾病影響,手功能大不如前,光寫名字就會一直顫抖,更別說寫書法了, 口語表達也有些模糊,都要仔細聆聽才能聽懂爺爺的話。         幾次課程下來, 看到爺爺在團體當中還是非常的投入,暗自對於爺爺的執著努力非常佩服。         今日的主題剛好是萬能之手,討論每個人雙手最擅長做的事情是什麼, 並用黏土創作自己最擅長的工具,爺爺便請照服員幫他回房間拿東西下來,竟然是一本厚厚的爺爺的著作! 我一邊翻著一邊讚嘆,真的太厲害了! 爺爺一邊開心的介紹自己的書,並得意的說自己什麼字體都會寫!         接著,我邀請爺爺把用黏土把以前工作的傢伙做出來,果不其然爺爺用橘色黏土做出了四支筆,代表爺爺的多才多藝, 但過程中發現到爺爺有些失落,也感慨自己已經不會寫書法了⋯         團體結束後我便詢問爺爺是否願意幫我們題字當作今天的標題,爺爺一口氣就答應了, 最後就在協助穩定手肘下寫了「萬能之手」四個字,也讓爺爺重拾笑容。         短短的幾次課程也許幫助不大, 但我也一直回想團體中發生的事情,怎麼樣可以做得更好? 協助高功能甚至是藝術家的藝術治療不是簡單的事, 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已經無法再勝任了,這種挫折有多大? 從失落、面對、並接受自己的變化,甚至要讓個案畫圖,會不會造成二次傷害呢?         如何重新擁抱藝術、恢復自信,都是需要花費時間一次次的累積、堆疊,邀請爺爺題字是一種團體技巧「賦能」,希望讓爺爺知道自己還是有能力的, 希望能帶給爺爺小小的勇氣跟信心,讓爺爺能夠繼續創作, 找回藝術的樂趣及初衷,這就夠了!         不同的專業出發點不一樣,但都是善意的也是互補的, 職能治療師試著從環境或利用輔具去改善個案的功能, 但是當個案的病程跟預後有極限時,藝術治療可以試著從處理失落的角度出發, 幫助個案用新的態度面對自己,面對藝術,重新找回勝任感, 這樣聽起來,藝術治療與職能治療的哲學似乎也更接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