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最新文章

【跨領域心得】藝術在職能治療/藝術治療當中的角色?

圖片
會想寫這個主題,主要是蠻多人私訊問我 ... 我承認一開始比較有耐心的去釐清跟回答,結果發現我的耐心有限(笑)不過也不全是耐心的問題,因為這個問題...很簡單...也很複雜,只是隨口問問的人,我很怕我的回答太簡單,讓你誤會;有些很認真,問得很仔細的人,我也擔心以我的理解跟詮釋有錯誤。並且,我發現,透過來回的討論,越要去釐清,最後所得到的結論就是「兩者完全是不一樣的專業」。 先說結論,基本上,從內(哲學觀、專業養成、理論基礎、脈絡) , 到外(評估、推理方式、治療目標、成效評估) , 都完完全全不一樣啊~~~ # 這也是為什麼要尊重專業的原因 不管是藝術教育、藝術治療、職能治療 , 都有自己的專長,也有自己的限制。用學習、謙卑的心互相尊重,而不是彼此批評,我認為是最好的心態。我的腦容量只有 16G ,希望未來盡可能把平常跟粉絲、同學、朋友對話的內容,整理出來跟大家分享,並且把兩者「相同」跟「不同」的地方整理一下。 職能治療師:藝術作為一種 職能 。 藝術治療師:藝術作為一種 表達 。 職能治療:「職能是指對一個人有意義、有目的的活動。」 在 MOHO 的觀點下(參考閱讀: 人類職能表現模式MOHO介紹 ),藝術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,是人類的一種職能,對象不同,意義也就不同,取決於當事人跟藝術的連結有多少,比方說,對於大部分人,藝術可能僅在於「休閒娛樂」的程度,有的人心情不好就想畫畫;有的人也許假日會去咖啡店畫畫 ; 有的人會去買一些著色本來著色 ; 也有的人是被推銷課程才不小心畫了一幅畫 ; 也有的人從來不畫畫,但是他會去美術館欣賞藝術。 但有些人,藝術就不只是休閒娛樂了,可能是一份工作,或是一種「有產能的活動」,例如藝術家、藝術工作者、藝術高度興趣者等等,這時候藝術是會對個案帶來更大意義的,也會影響到其自我價值,自我認同,自我效能等等,也就是MOHO提到的「職能勝任」、「職能認同」、「職能調適」的層級。 這樣看來,藝術是一種職能,但職能不一定是藝術(充分非必要條件 ),回到專業養成也是這樣,藝術治療師, 99% 都是喜歡用藝術工作的(個人不負責猜測,不然來念幹嘛XD),但職能治療師不需要喜歡藝術,也不會影響自己的專業能力。 以職能治療師的目的來看,藝術並不一定是為了創作,有時候是

【職能筆記】職能治療哲學觀的重要性

圖片
嗨嗨,好久沒打開Blog了, 因為個人興趣跟工作的關係,平時文章還是以藝療跟長照為主啦, 不過呢...今天想聊聊不同的主題,要回歸本業啦~ 分享一些職能治療的小知識! 最近看到靠北復健跟一些同業們,針對居家復能的討論沸沸揚揚(也釣出很多神人),我其實蠻有感的,復能的理念到政治層面好像就走鐘了? 另外,開設粉專以後,也有很多年輕職能治療師或職能治療學生私訊我,內容大概都是有關專業認同跟一些剛開始執業的困惑,茫然感,比如說... ❓覺得家屬比較喜歡物理治療(PT)的作法❓ ❓PT徒手比較有效果❓OT介入看不出成效❓ ❓PT、OT到社區都作ADL,看不出差別❓ ❓OT只能靠輔具跟代償❓ 註:職能治療(Occupational Therapy, OT)物理治療(Physical Therapy, PT) (網路圖片) 上面問題,我相信一堆強人OT前輩都可以解答啦,也有些問題老師看了可能會翻桌哈哈,像是「OT只靠輔具跟代償」之類...有點狹窄化了 欸...這不是本文重點辣! 我認為對於職能治療學生或者新手職能治療師, 提供給他們支持跟解惑很重要的, 影響了這些未來OT們的職能認同跟生涯發展啊~ 對於這些疑惑,我其實很感同身受,一直在回想當初剛畢業的時候,確實工作上也有很多的自我懷疑,很多介入手法太玄妙(?),對剛考完國考臨床經驗缺少的我,無法融會貫通(像是感覺統合、NDT之類ㄏㄏ)。 初出茅廬,還在練等賺經驗,摸索嘗試,缺少自信都是很正常的現象,但如果長久下來還是常常自我懷疑的話,也會產生很多的迷惘,畢竟自己讀書四年,經歷了辛苦的實習跟國考,到了醫療現場,卻很多學長姐告訴你,很多都是「健保」跟「行政」上的問題,改變體制是很難的...所以這對小小治療師來說是強大的無力感啊。 職能治療這行業的職能認同跟職能勝任,需要你我共同的努力,曾經看過身邊OT朋友總是跑去學PT的徒手技巧,或者學這個學那個(先解釋,我認為學習沒有不好,我很支持,像我自己也跑去學了不同的領域哈哈)專業的自我精進是好事,不過,你要知道, 你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,為了幫助某個個案嗎?為了解決某些疑惑?還是只是單純對自己沒信心呢?經常反思,才不會陷入到更無窮無盡的迷惘中。 因此,拋磚引玉 發表一點淺見, 希望可以幫助一些年輕職能治療師們, 對自己專業更有自信。 先破題,我

【職能筆記】給我複雜起來!推薦我最愛的model,人類職能模式(MOHO)

圖片
想介紹職能治療Model的原因我上一篇說過了, 首先,想跟大家介紹的就是目前我最喜歡,我覺得職能治療裡面夠好用, 夠 「複雜」 ,也夠 「建構」 的 人類職能表現模式(Model of Human Occupaiton, MOHO)!!! (幫我配一些掌聲音效,啪啪啪啪) 因為MOHO國考會考,大家都聽過也背過啦, 但年輕的治療師們可能會...有讀沒有懂? 小看這套理論,或是畢業後沒機會用,也受限於健保體制,不需要想得太複雜(?)就通通還給老師了! 其實,如果把MOHO融入到自己的哲學觀裡,也就是每天都「戴著MOHO的眼鏡」看待任何事情,我覺得是很棒的,可以幫助自己看待個案時激發更多的想法,也會看見更多個案的可能性! 不好意思,假設看這篇文有很多學弟妹,我再囉唆一下,我說的哲學觀就是類似一種Model,比如說常見的人類-職能-環境模式(P-E-O model)或是川流模式(kawa model),這個跟參考架構(Frame of Reference, FOR)是不一樣的喔!參考架構比較貼近臨床治療,像是幫助臨床推理,找出個案問題,或設定治療目標時的框架,但Model比較不是這種概念,Model比較類似宏觀看待事情的觀點,所以光有model是不夠的,還需要搭配許多評估跟治療手法噢! 因此,這篇文章重點不在治療手法,也不會談,主要是想幫助新手階段,有一些臨床經驗,也懂介入,但缺少哲學觀思考的OT。 進入本文!!! 首先,大家還記得平常在介紹職能治療的時候,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什麼嗎? 「職能,就是有目的、有意義的活動。」 接下來會說什麼? 職能表現領域包含日常生活功能(起床、刷牙、吃飯、穿衣服、上廁所),休閒娛樂(看書、打電動、看電視、下棋、寫部落格),工作或有產能的活動(上班、當志工、作研究、教育等等).....等等.... 這些聽到膩了吧, 嗯... 但是,聽起來沒有什麼不對啊? 沒有不對, 但問題在於... 「你想得太簡單了」 我們現在就是要來個複雜版本!!! (網路圖片) 回頭看 「有目的、有意義的活動」 這句話, 重點就在於 「意義」 , (網路圖片) 意義是什麼? 要討論每個人的意義, 一向都不是簡單的事啊! 以存在主義來說, 人的存在就是找尋意義的過程, 小朋友在追尋意義, 高齡

【藝療筆記】藝術一定要療癒嗎?

圖片
# 週末工作心得文 【藝術一定要療癒嗎?】 我每週固定一天會到康復之家服務,之前也帶過幾輪藝術團體,但已經很久沒帶了,今天剛好園藝老師請假,臨時請我代班,手上沒有材料只有一些影印紙跟蠟筆,想說沒關係反正輕鬆點也好,就直接上了。 一開始先跟成員閒聊,問問大家平常都畫些什麼? 成員輪番回答「花!愛心!房子!動物!」 接著我問「可以畫其他的東西嗎?」 有一位成員說「不可以。」 我很好奇「為什麼不可以?」 成員說「要畫開心的東西。」 我更好奇了! 我就說「你們覺得藝術一定很紓壓嗎?」 成員說「對。」 我就說「那可以畫一些負面的情緒嗎?」 成員說「不可以。」 這回答太令我驚訝了⋯彷彿是個乖寶寶的標準答案,這時候,我才知道藝術療癒一不小心可能也會成為另一種框架。 其實,慢性病友們已經很習慣參加各種藝術活動了,除了我以外,也會有其他老師來服務,主題很多元,常常創作很多「藝術靜心」、「紓壓」、「禪繞畫」之類,但我沒想到會讓成員有這麼刻板的印象,決定來小小挑戰他們,腦袋漸漸浮現出主題⋯ 我請大家想像一下最近比較困擾自己的情緒,分享一輪後,繼續問 「如果我心情很不好,還要畫愛心、畫花,你們畫的出來嗎?」 另一位成員說了 「不行!我今天午餐被OOO吃了,我很生氣!」 又有人跟著說「昨天那個OOO一直干擾我做事情,多管閒事!」 我說「那我們可以把生氣畫出來嗎?」 成員有點疑惑, 支支吾吾不太確定答案, 我換個方式說「我們生氣的時候,可以打人、罵人嗎?」 這問題很簡單,大家馬上異口同聲說「不行!」 「生氣是很正常的情緒,大家都會生氣,有人干擾我,有人偷吃我東西,我也沒辦法勉強自己不要生氣,在現實生活,我們不能打人罵人,但是我們可以畫畫,藝術除了療癒、紓壓以外,也可以幫助我們表達情緒。」 大家還是聽不懂,我繼續說, 「我今天很生氣我想這樣....可以嗎?」一邊說一邊大力的敲、丟、塗抹, 「我今天很緊張我想這樣....可以嗎?」開始在紙張上面瘋狂的亂點。 「大家試試看,如果很害怕會怎樣畫畫呢?」有人開始試著用顫抖的筆觸畫畫。 「如果我很難過呢?」有人開始輕輕畫,有人重複畫圓圈。 大家好像聽懂我的意思了! 「好,現在大家想想看最近讓你困擾的負面情緒,什麼事情很不爽,什麼事情很緊張,什麼事情很擔心,想畫什麼都是允許的,盡情的畫出來吧!」 畫完以後,我請大家簡單分享,

【藝療筆記】藝術治療是什麼?What is Art therapy?

圖片
【藝療小學堂 #1】 ❓藝術治療是心理治療嗎? ❓和諧粉彩、紓壓著色畫是藝術治療嗎? ❓藝術治療有什麼效果呢? 🔍「藝術治療是心理治療嗎?」         藝術治療師與心理諮商是不同的專業,但藝術治療的養成需要接受心理相關課程,也需要有藝術創作的基本知識,是一種結合創造性藝術表達和心理治療的助人專業。         藝術治療特別之處就是透過「藝術創作」與個案工作,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環境,與個案建立良好的治療關係,挑選適當的藝術媒材,從事創造性藝術表達。 🔍「和諧粉彩、舒壓著色畫算是藝術治療嗎?」         其實重點不是媒材本身,而是背後的使用者是誰,藝術治療師會按照個案的需求挑選不同的媒介,像是黏土、水彩、粉彩、手工藝等等包羅完象,背後有治療師的理論背景跟思考脈絡,藝術治療是一門專業,現今也發展出很多不同的治療取向喔!         藝術治療通常是歷程性的,也許半年甚至超過一年,透過這個歷程逐漸反映與統整個人的內在狀態。個案在過程中的覺察和作品直接的回饋以及藝術的美感經驗,具有發展、預防、診斷、治療的功能。 🔍「藝術治療可以有什麼效果?」         其實不一定每個人都適合做藝術治療,口語心理諮商也是一種方式,但是當個案不適合口語諮商時(例如:選擇性緘默症、失語症、自閉症、急性創傷期等等)藝術治療就可以提供另一種溝通的橋樑喔!         在治療師的陪伴下進行藝術創作,幫助個案達到自我探索、調和情緒、改善社會功能、行為和問題解決的能力,亦可促進自我轉變與成長、人格統整及潛能發展。 (參自 台灣藝術治療學會 網站)

【藝療筆記】長照機構與存在藝術治療

圖片
明天要提計畫了好緊張😱, 其實當初考研究所的時候,我就確定了研究的方向。 跟大家分享我的研究主題,就是「存在藝術治療針對長照機構的介入」。 因為我過去常常與機構爺奶工作,發現到 爺奶 們的存在議題像是海平面下的暗礁, 到處浮現 卻充滿著危險,就連 工作人員也 不敢碰觸 。 像是對機構沒有歸屬感的奶奶,總是想要回家 ; 努力復健卻多次中風的爺爺,對人生充滿絕望; 配偶過世被子女隱瞞,知道真相時受到心理衝擊的奶奶; 晚年被子女遺棄, 脾氣不好像是刺蝟一般的爺爺等等。 以上我的所見所聞,發現到長輩的心理議題幾乎都與 「存在」 有關。 大家應該有點問號 存在?? 是什麼?? 要了解存在,就必須從存在心理學開始說起了,存在心理學起源於存在主義哲學,像是強調人與世界的組成、活著的價值、以及人普世的痛苦掙扎等等... 探討這些議題不會是太舒服的經驗,存在主義是去中心的,認為人除了自己賦予的意義以外,其實並沒有特別的意義,就僅僅是存在於這個世界而已。因此,人若找不到存在的意義,便容易失去存在感。 也讓「存在的意義」這個問題糾纏著我們。 有人說存在是痛苦的哲學,「存在的焦慮」是人的重要課題,存在心理學的張力就在於經驗到這些無可避免的痛苦時,才能夠體驗到存在帶來的希望。存在心理學也強調人必須對自己負責,透過責任、行動、意志來找尋自己的存在價值。 老師,我還是有聽沒有懂啊!! 沒關係,想想看 是否有以下經驗, (1)平常不覺得自由有什麼了不起,但是當兵時是否曾在半夜裡懷疑人生? (示意圖) (2)平常總是說自己不怕孤單,但卻在失戀時懷疑自己的價值? (示意圖) (3)平常好像很豁達,卻在生了場重病之後,開始思考活著的意義? (示意圖) 存在心理學家Yalom曾說過: 「一旦當事人承認對於促成自己生命的困境,也會知道只有自己有力量改變這個情境。」 存在心理學就是這樣的概念。 簡單來說, 「當我們面對這些痛苦的時候,才會意識到存在是什麼。」 這樣 有比較了解嗎? 以下簡單解釋幾個重要名詞 「忽略存有」、「注意存有」、「邊界處境」、「終極關懷」 (1)忽略存有 首先,「忽略存有」與「注意存有」是哲學家海德格(Heidegger)提出的兩種存在模式。 一般人大多處於忽略存

【藝療筆記】讀懂長輩冰山底下的話語,成為溫暖的工作者

圖片
嗨,鋁罐老師又來分享了, 論文生不出來, 趁心很累的空檔打打文章當放鬆, 今天想要討論一個主題「冰山理論」, 大家有看過冰山嗎? 沒看過沒關係我有附圖(貼心) (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iki/File:Iceberg.jpg) 佛洛依德(Freud)的冰山理論 冰山理論是心理治療很常提到的一個理論模型,最早由佛洛依德(Freud)提出,冰山上面代表的是我們的意識(conscious),而冰山底下則是我們的前意識(preconscious)跟潛意識(unconscious)。 比如說我們平常會察覺的想法,都是意識層面,是比較自我的,而海平面附近是前意識,像是一個守護海底的守門員,佛洛依德說,當我們不小心說錯話(失言)時,就是一種守門員失守的表現,其實代表著我們潛意識的想法。 薩提爾(Satir) 的 冰山理論 而我今天要講的另一個冰山理論是由美國著名的家族心理治療師Satir提出,廣泛應用在家族治療的 溝通模式 ,Satir認為最理想的溝通模式是「一致型」,就是內在想法跟外在表現接近,是真誠一致的,但其實這很困難,所以依據每個人的溝通模式不同,又區分成 「打岔型」轉移話題、逃避情境 「指責型」責怪、憤怒、為自己辯護 「討好型」順從、自責、讓步、委屈 「超理智型」理性分析、事不關己 我們在從事助人工作時,也經常會應用到這些理論去思考。最主要是我們平常在觀看冰山時,只能觀察到 海平面以上, 像是一個人的外在行為、表現等等。然而,底下卻還有著非常多的訊息是隱藏在 海面下的 、是 難以發現 的,像是感受、觀點、期待、渴望等等。 例如: 爺奶們看到平常的鋁罐老師,只是冰山上面,例如覺得我是親切、努力的年輕人,而這些真的能代表我嗎?其實冰山底下的部分我是不會表現出來的,也許我其實很厭世、早上才跟家人吵架,或者強顏歡笑.... 等等。 (示意圖) 兩位大師的冰山理論有些類似的地方,都是可以參考的。不過,今天重點不是介紹冰山理論的細節,而是冰山理論要怎麼去應用在跟長輩溝通上。 在機構、社區工作時,其實常常會看到爺奶亂發脾氣,或者耍任性,也會有憂鬱的情況、甚至精神症狀出現。當然某部分是受到認知退化或失智症的影響,有時候工作人員會戲稱這些爺奶是 老小孩👦 ,實際上